欢迎访问弥勒市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弥勒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2020年3月进展情况

文章来源: 弥勒市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
作者:
发布日期: 2020/04/29
浏览次数:

  弥勒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批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从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改善农村居民购物环境、扩大弥勒优质生态农特产品的网销渠道等方面下硬功夫,着力构建城市、乡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运营平台和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形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村和电子商务示范镇,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截至2020年3月,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村级服务站40个、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中心1个,物流快递企业乡镇覆盖率100%,覆盖4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9个,认证地标1个及产品52个,建立质量追溯系统企业1个;开展电子商务培训113期,培训人数10302人次。

  一、项目开展情况

  (一)综合示范工作实施方案、资金管理、项目管理验收等制度的建立情况以及承办企业的选择情况

  一是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弥勒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工信局,由8名工作人员组成,具体负责项目统筹推进;二是精心编制《弥勒市“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电子商务发展;三是制定《弥勒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弥勒市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指导和规范示范创建工作,严格管理项目资金;四是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谨慎选择项目承建企业,按照商务部和省商务厅公开公正的示范工作要求,于2017年9月开始招投标工作,分为5个项目17个采购,11月30日完成,招标总价:1447.72万元。截至目前,国家项目资金已拨付1300.2877万元,资金使用率达86.69%,市级配套资金879.48万元,带动企业投资1741.3万元。

  (二)项目建设计划及进展情况

  1.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1)建设计划:建设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立数据分析平台,预留和开放接口,接入省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农村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2)进展情况

  建成面积2000㎡的弥勒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由云南高特电商产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目前我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基本框架已搭建,挂牌、提供常供业务对接、咨询等服务功能已完善。自投入运营以来,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形成集人才培训、产品展示、仓储物流、技术交流、创业融资、生活配套、商务办公等一站式服务运行模式。截至目前,为创业者提供开店创业指导170次、文案策划95次、售后处理80次、各类软件培训讲解121次、专利申报咨询91余次;商标注册咨询134余次;工商注册、咨询240余次;美工摄影、网页制作1027余次;向创业者提供创业贷款政策咨询241余次。公共服务中心不定期组织众创活动,以分享沙龙、创业座谈等中大型活动为主,共计完成众创活动93余次,参与人数达5014余人次。2020年3月,农村网购金额达562.7万元,网络销售额2891.03万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53.73万元。

  2.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体系建设情况

  (1)建设计划:行政村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50%,计划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到村淘服务站,并将找蜂农、有量、邮政、供销进行整合。

  (2)进展情况:市委、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定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弥勒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40个。其中包括:乡/镇级电商服务站1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30个,服务站覆盖全市12个乡镇以及东风农场管理局,行政村覆盖率达到28.39%,其中贫困村8个,贫困村覆盖率16.33%。已实现快递收发、代收代缴、话费充值、代买代卖等基本功能。目前还在积极探索更长期有效的盈利模式。

  3.农产品品牌培育、质量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建设计划: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建设农产品品质管理体系,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采取政府支付年费的形式,免费向全市农产品企业提供溯源平台服务。

  (2)进展情况:截至2020年3月,全市累计有29家企业52个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认证面积达26.66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0家38个,认证面积11.94万亩;绿色食品6家企业8个产品,认证面积10万亩;地理标志产品1个(葡萄),认证面积4万亩。在弥勒市电子商务创业园和红河水乡建立O2O线下展示中心,开展营销服务,实现农产品上行突破和示范带动。建立溯源系统入驻企业10家产品32个。结合弥勒特色农产品打造了“福地韵味”区域公共品牌,开发“一手提走弥勒”、“丰弥四季”等子品牌。

  4.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发展情况

  (1)建设计划:物流快递企业的乡镇覆盖率超过80%,且覆盖所有村级电商服务点;建设冷链与智慧仓储,改造完善村级服务站点及乡镇物流中转站。

  (2)进展情况:

  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工作:①完成2500㎡配送服务中心建设,配套货架、地库、包装包材、PDA、仓配系统、流程传送带、扫码枪、专线车辆等健全的仓配设备,为近200个中微小型电商提供仓储、分拣、包装、配送一体化物流配套服务;②完成市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的搭建,13个乡镇物流点的建设,乡镇覆盖率100%,形成4条专线车,定时定点的往返乡镇配送,整合多家快递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降低快递成本,形成集中规范化、统一化、便捷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带动乡镇物流就业人数达300余人。③针对市乡村三级物流制定管理制度、登记流程、产品货架归类制度、问题处理流程、配送制度其他工作流程。截至目前,实现为物流、快递服务包裹达55776余件;通过服务站点对各乡镇农产品的信息资源的收集汇总,结合电子商务创业园的创业资源整合,形成农产品批量上行下行的双向流通。

  三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作:①电子商务乡镇农村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于2018年5月14日投入使用,目前已在各大应用平台上线;②包裹查询、包裹跟踪、信息推送等功能已完善;③市级物流服务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点相关设施设备已正常使用;④现目已投放的3组智能快递柜与各快递公司达成合作,自2018年7月份以来共计服务包裹38391余个。2020年1-3月,全市快递收发货量175.74万件。

  5.抓好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1)建设计划:开展电子商务培训10000人次以上。

  (2)进展情况:目前已针对各类农村青年、建档立卡贫困青年、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机关领导干部等进行电子商务政策、理论、运营、实操等方面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开展电子商务培训113期培训,共计10302人次,其中培训党政领导干部695人次、返乡创业青年9人次、农村妇女1198人次、返乡农民工124人次、残疾人25人次、退伍军人42人次、线上培训435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3675人次。并对培训人群进行跟踪回访服务,通过实地与本人见面、电话回访、集中回访等多种形式,共计完成9844人次回访。针对被培训人员后期就业、创业情况及时跟踪,现目前已有18位培训学员入驻高特众创空间,共计创收80万余元。

  (三)资金使用情况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谨慎选择项目承建企业,按照商务部和省商务厅工作公开公正的示范工作要求,于2017年9月开始招投标工作,分为5个项目17个采购,于11月30日完成,招标总价:1447.72万元,截至目前,国家项目资金已拨付1300.2877万元,资金使用率达86.69%,市级投入资金1200万元,带动企业投资1741.31万元。

  (四)信息报送和综合示范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情况:每月5日按时在商务部信息系统填报报表,按时报送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年报。

  (五)项目成效和电商扶贫工作的成效

  1.项目成效:自开展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创建以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电子商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3月,农村网购金额562.7万,同比增长-41.3%,重点纳入统计的64家电商企业网络销售额2891.03万元,同比增长2%,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53.73万元,同比增长-8.9%。

  2.电商扶贫工作情况:积极构建“互联网+农业+扶贫”的电商扶贫模式,鼓励龙头企业、村组干部、扶贫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给群众普及电商知识,根据产品特性、文化内涵和生产方式等帮助网店开发网货,拓宽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2020年3月,已建贫困村村级服务站(点)8个,覆盖贫困村8个,贫困村覆盖率16.33%,贫困村服务站电子商务交易额1.02万元,累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141450人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方面:支撑体系配套不健全。数据分析、现代物流配送、农产品溯源、冷链仓储、金融扶持、在线支付、代理运营等支撑体系配套不健全,电商供应链各环节的互动联合与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

  (二)农产品上行方面: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一是农业生产仍处于小、散、弱的现状,农产品电商龙头企业缺乏,导致农产品生产主体分散,“小户”产业要素聚集不足,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二是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包装、配送、验收等标准制度不够完善,市场准入、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建设等方面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交易各环节缺乏质量安全的管理标准。三是电商产品中,同质商品多,卖家之间差异化程度小,缺乏品牌效应,鱼龙混杂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特色,阻碍品牌的发展壮大。四是电商产品单一,文创和软件开发等创意类项目产品稀缺。

  (三)培训方面:目前全市电商创业热情高涨,对电商人才的需求迫切,但操作技能型、运营管理型、战略规划型人才极度匮乏,从面向社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反馈情况来看,我市严重缺乏电商产业链及周边需要的人才,人才问题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主体。一是依托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建设面向全国市场的特色农产品网货供应基地。引导农户成立合作社,开展组织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等环节的质量管控,探索“企业+基地+网店”或“协会+基地(合作社)+网店”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二是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网络业务。支持传统百货、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等企业依托实体网点、货源、配送等商业资源开展网络零售业务,进一步发展集电子商务、电话订购、城市配送为一体的电商交易平台。三是鼓励现有电商企业转型升级产品,推动“创业团队”、“家庭网商”向管理先进、设施完备、制度完善的现代电子商务企业转型,实现从“产品为核心”向“用户为核心”转变,从“产品销售”向“专业服务”转变。四是加快个体网商培育。优化网商发展环境,支持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妇女、个体工商户等开展电子商务创业。五是推进“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依托弥勒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逐步推进重点景区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及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工作,支持旅游企业借助第三方平台多渠道开展旅游电子商务,充分整合弥勒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开发以“弥勒”为总体概念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六是支持各类文化产业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扶持创意文化产品、文化艺术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间民俗文化产品,推动刺绣、三弦制作、葫芦加工等特色手工艺从业者开展网上销售。七是大力开展社区电子商务,推动城市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引导社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购物、缴费、家政、就业、人力资源、社保、医疗保健等服务资源,实现信息咨询、家政、日用品配送、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品质。

  (二)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一是完善电商配套政策。2016年3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创建云南省电子商务示范市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由于缺乏实操经验,激励政策门槛设置过高,未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将激励门槛适当降低,同时补充完善金融、财税等具体政策性扶持。二是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核定事业编制3名,抽调企业和协会充实办公室人员,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督促、检查电子商务发展各项工作。三是形成部门联动常态机制。出台《弥勒市电子商务发展细化考核办法》,将电子商务发展纳入乡镇党建经济目标综合考核和市级相关部门效能考核范围,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服务引导体系。

  (三)有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一是建设数据分析平台。基于云端的电子商务大数据可视化系统,可以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直观的数据分析,精准对症下药。二是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发展适合农产品特点的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适合高端制造业的供应链配送体系、适合生鲜特点的冷链物流体系和同城配送体系。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外包服务,鼓励电子商务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对接,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的协同发展和高效联动。三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标准化水平。完善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鉴督,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指导和规范,积极申报一批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蓝帽子”产品。建立农户易行、市场认可、管理方便的农产品线上交易分类标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四是完善县乡镇三级电商服务站建设工作。以大开放、大合作的工作格局、巩固提升村沟发展成果,加强与京东、苏宁、为村、村头、1号店、赶集网等电商平台合作,形成良性竞争,让弥勒的绿色食材、生态精品、健康良品更好地走出去,使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农村生活更美好。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数据采集分析,依据发展需要逐步引入专题教育、金融信贷、医疗养老等服务项目,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打造成集政务、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五是建立科学精准电商人才培育机制。电商培训将从普及阶段过渡到提质阶段,开展对电商从业人员摸底调查工作,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定级,量身制定培训计划。与高校、优质第三方服务商、精英电商企业建立教育实践和培训基地,将电子商务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建设体系和全市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力度,聚集电商业领军人物阵营,完善电子商务人才激励措施,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灵活采取核心人才引进、团队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适合弥勒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端人才和复合人才。

(四)深入推进农村电商+精准脱贫工作。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为契机,出台《弥勒市电子商务扶贫实施方案》,通过多平台引进,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行创业孵化服务站点全覆盖工作。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要求,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村地理、区位、气候海拔等实际条件,为每个村量身定制1-3个主导产业,鼓励、支持电商企业积极参与建档立卡贫困脱贫攻坚工作,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产品对口联姻”,把建档立卡贫村打造成为电商产品货源直接供应基地,实现“电商+精准脱贫”双推进。

                                                                                                                                                   弥勒市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

2020年3月31日